现在真正的用户需求是什么
  • 更新时间:2025-01-17 14:32:14
  • 网站建设
  • 发布时间:2年前
  • 301

现在真正的用户需求是什么?以下北京网站建设公司推来客将与您分享:1、用户头疼的往往是需求

在日常生活中或者在使用热门产品中,用户不开心、不开心、烦恼。这些往往表示需求,也就是所谓的痛点。

为什么我的手机如此卡住并且如此缓慢?优化大师、清理大师登场。

看别人上网挺好玩的,但是我实在记不住那么多网址,也不知道怎么输入。 URL 导航解决了这个问题。

聊天打字又慢又费力,出现录音、视频聊天。

技术上也有很多类似的成功产品

Android在国内渠道众多,一个产品要通过各种渠道打包发布非常麻烦,于是出现了类似anysdk的集成工具包。

苹果和安卓各开发一套,浪费人力和时间成本,跨平台引擎应运而生。

基本上,每一个成功的互联网产品,都能对应到人们传统的痛点,即头疼、麻烦的问题。2、用户想要的未必是需求

用户想要的未必是需求

你设计一个手机,你去追用户做调研,问用户要不要这个功能,用户说要,你说要那个功能,用户说要,你去卖这个功能,用户说是的,你很高兴,你认为你已经占领了大市场,超越你的对手,称霸指日可待。你发布了你的产品,看到了,嘿,同意你需要这个需要那个,但是用户还是买苹果的。

用户当然喜欢锦上添花,但是如果你不提供一个基本的用户满意的产品,那些花是不会吸引用户的。

苹果直到现在都没有双卡双待。你认为这个要求有多明确?但是你的手机不能和苹果的一样好。你说你有双卡双待,比苹果多十种功能,也没用。3、甄别伪需求,不能盲目去满足所有需求

但即使让用户头疼,也不代表一定要满足。

用户经常想说,我不用花钱,但我也想享受最好的服务,讨厌各种推销和宣传,不用东奔西跑。是的,这些都是需求,但是问题是,商业社会存在的基础是什么?等价交换吧?你要我提供这个或那个,但你不想付钱或努力工作。这种不对等的交换有悖于商业的本质。有的创业者天天喊着要发现用户需求,其实很多都是虚假需求。

用户说,我就天天呆在那里,什么都不做,来给我送钱送饭。这是一个强烈的需求,谁来满足呢?

一些虚假的需求真的得到了资助,然后就疯狂烧钱,这着实让用户乐此不疲。他们的潜台词是,我先让你开心,等你习惯了一段时间后,我再收钱也不迟。结果,当你开始收钱的时候,用户骂你流氓,你抛弃用户,然后一个接一个地离开你的平台,不记得任何善意,你以为你在做什么?不用说,这真是劫富济贫,构建和谐社会。

但是这里有个问题,就是所谓的伪需求,并不是那么好判断的。比如在微软时代,比尔盖茨就说过,用户不花钱就可以得到免费软件,这是一种偷窃。获得技术产品不是伪需求吗?瑞星后来也这么说,免费杀毒就是耍流氓,然后瑞星死了。

为什么?成本转嫁,用户不直接付费,免费软件却捆绑了复杂曲折的商业逻辑。老外早就看不懂了,但是这个模型确实管用。为什么这个模型有效?因为用户在上网的过程中会有持续的消费,而且这种消费能力会随着时间的延长而增强。谁通过免费的产品和服务占据了入口位置,谁就可以在这个消费过程中获得各种品牌和服务。产品得到推荐和推广的机会,从而分得一杯羹。这条商业路径在微软时代是不存在的,但现在这条路径特别清晰。从不清楚到清楚确实需要一些判断力和勇气。

比如这几天,我一直在想,这两年中国电影市场很火热,打击盗版的工作也很有效,但是回过头来看,免费电影还有机会吗?我想了想,还真有这个可能。如果我建立一个剧院,我可能会这样做。淡季,也就是大片不多的时候,我会拿出一两个厅,放一些经典的电影,比如阿凡达,指环王系列等等。有一个免费的场地反复播放,但很多人要买饮料或爆米花才能进场。虽然不能说人人都买,但如果免费吸引人,总会有转化的。这不是生意吗?这一个,那第二个呢?随机座位赠送免费门票。如果您想选座,则需要支付选座费。当然,它比普通的电影票便宜很多。你说过去一对夫妇无论如何都要选择一个座位。

第三,对于广告商来说,电影开场就有十几分钟的广告。对于广告商来说,这不是免费的。免费用户多了,广告费也是收入。当然,这些需要仔细计算,我也可能有些一厢情愿,但我要说明的并不是免费或低于成本的价格是伪需求。如果有相关的商业模式和商业行为,其实很多看似不合理的诉求还是可以提出来的。4、需求往往藏在搜索引擎里

path/1448079955.jpg" width="356" />

以前讲过SEO网站优化的三重境界,提过,理解用户搜索词往往就是需求。

以美图秀秀为例,最开始他们做的一个小工具叫做火星文输入法,当时流行过一段时间,用户量特别大,都是非主流的小孩子,但这个东西后来巨头也在做,然后商业路线不清晰,他们就准备转型,可是有这么多非主流用户,那么做什么好呢?吴总就做了特简单的一个事情,搜索了一下非主流的相关词,结果发现,非主流图片和非主流头像的搜索量,特别特别的高。

这是强需求,美图秀秀最开始的时候,刚引爆市场的时候其实是通过做一些摇头娃娃等头像生成工具,迅速在即时通讯上传播起来的。而当时市场领先的光影魔术手,还根本没意识到草根网民的需求在哪里呢。

分析搜索指数,查阅百度知道,是寻找用户需求的一个重要途径,这事我再强调一次。

下面说一个经典问题:

5、跟随用户还是引领用户

这曾经是一场大讨论,因为某些逼格很高的分析师说,乔布斯从来不听用户的,他只引领用户,这些分析师非常瞧不起跟随用户的人,特别是在他们眼里中国的用户都特别low,那些特别low的产品经理怎么能入他们法眼。

基于这个讨论,我写了一个寓言,以前在百度空间发过。

说有个山谷,有一村的老百姓,他们过着与世无争的生活,然后山中缺水,需要打井,说有一个老师傅人特别好,特别能探测到哪里有水,打的井又快又好,出水量大,深得村民信任,然而村里人越来越多,水越来越少,井越挖越深,大家还是很辛苦。

山上住着一个人,平时也不和村民来往,有一天跑来说,你们别这里瞎忙了,跟我出去吧,村民说,出去有啥啊,这个人说,外面有一大片鲜花,高耸的大树,奔跑的动物,简直太美了,不去看看太可惜了。村民一愣,美不美关我毛事,继续掉头挖井。 这人愤愤的离开,一边嘟囔,愚蠢的村民啊,你们简直没有一点情操。

村里还有一个年轻人,也辛苦的打井,天天跟着老师傅打井,大家也很喜欢他,有一天他跑到山顶看了一眼,然后立即跑下山,对着村民们喊,大家不要打井了,跟我出去吧,去山的外面!村民说,不去不去,忙着呢。这个年轻人喊道,我们再也不用打井了,外面,外面有条大河!

这个寓言其实很好理解:

村民是用户,老师傅是传统的产品经理,他们深知用户的痛点是什么,并基于用户的需求提供产品。

山上的人就是常见的评论家,站得高看的远,然而并不理解用户疾苦,很多需求只看到了表面看不到本质。凭借表象来确定方向,自然吸引不到用户。

而年轻人是这里所说的,能够引领用户的产品经理,首先你要知道用户需要什么,知道用户需求的本质是什么,更深的井只是一个描述,而更好的答案是可以超出用户的描述。

确实,很多时候,用户并不会正确表述自己的需求,也看不清未来在哪里,想到两个久远的案例,都是我年轻的时候电视上看到过的。

最早手机出来的时候,特别大,特别沉,还特别贵,都是特别有钱的大款才会用,然后电视上就有采访,问普通老百姓,要不要用手机,老百姓就说,不需要不需要,那是大款用的,家里有电话,方便的很。 当手机只是少数人产品时,其他人不会觉得自己需要手机,而且在这玩意很贵的时候,老百姓更不会觉得这和自己有什么关系。当年IBM对个人电脑的无视,也是基于此。 那时候谁会认为家庭可以拥有电脑呢?

最早互联网出来的时候也是,当时互联网是个新鲜玩意,而且关于互联网是不是会带坏年轻人的讨论开始增加,那时候大众思想是啥呢?上网=不务正业,这是好的,网上都是不健康的东西,我父母那时候就老说我,你能不能干点正事,别老上网。我解释多少次上网是工作,他们都还是根深蒂固的认为,上网就是玩,就是浪费时间。 那时候媒体又去大街上采访,问北京市民,上网不上网啊,有些人就说,偶尔上;又问,如果不上网会怎样啊,都说,没影响啊。 这是上个世纪末的时候的事情,到今天我们都知道,互联网的席卷之势,但那个时候,用户看不到。

我大学时候最正确的一个判断就是互联网将改变人类,从一开始上网我就被迷住了,我应该是大三或者大四接触互联网的(我们当时还是万恶的五年制),在接触互联网之前,我确实一直不清楚自己未来要做什么,找怎样的工作,从事怎样的工作,接触互联网后,我就给自己立下了目标,以后一定要往这个行业里扎,这个判断很简单,这种东西属于,你一旦习惯了,就摆脱不了,根本回不去的。

但我没俞军老师格局高,对互联网具体应用场景和改变的范畴,我一直没有明确的概念,所以错失无数机会,不过举这个例子想说,其实比普通用户看远一点,也没那么难,要从未来思考,而不是现状。比如手机会越来越便宜,网费会越来越便宜,内容会越来越丰富,所以使用手机,上网的门槛会越来越低,等等。

以史为镜,可以知兴替

这些上古时代的历史,如果深刻领悟,到后面做判断的时候也会有帮助,再举个例子。

2010年还是功能机的天下,苹果开始攻城略地,2011年安卓的手机才刚刚开始有一点市场份额,当时所有互联网巨头的移动事业部都还把重心放在塞班上。但那时候我们在厦门已经开始强力普及公司使用智能手机,当时我跟同事们做分享,讲未来,我让大家判断,智能手机未来市场规模会有多大,请注意,那时候智能手机市场份额还很小(包含塞班在内),功能机依然是主流,当时我就给出了我的判断,智能手机会吞噬掉绝大部分功能机市场。

这个依据的基础是什么呢?首先肯定是成本和价格的下降,其次是所谓孤岛效应,一种社交产品也好,或者类似智能手机,手机,这样带有社交属性的产品也好,如果你身边的人都在用,而你不在用,你就成为孤岛,别人一起联系,一起玩乐的时候,你插不上话,你被疏远,也许是无意的,但是你就被边缘化了,所以你必须和他们一致(别人有手机的时候,你没有,就成为孤岛,别人有智能手机的时候,你用功能机,也会成为孤岛),才能跟上大家的节奏,这就是原因。我当时说,以后大家出去玩,别人在手机上点点戳戳分享照片,你傻呵呵的不知道别人在干嘛,你以后怎么跟别人玩,所以,智能手机一旦普及,立即就会席卷,后期用户会被前期用户的行为裹挟换机,毫无疑问。

当用户未处于孤岛,以及这个平台门槛太高,成本太贵的时候,用户不认为他需要这样一个产品。但这个平台门槛降低,孤岛效应体现的时候,用户的需求才会体现,这是一个重要的思路。

6、把握本质需求而不是盲从于用户的描述

下面说另一个重要思路,把握用户的本质需求。

用户往往基于自己的历史经验提出需求,而科技和文明的发展,可能对用户的诉求有了更好的满足,而用户不自知。

上面寓言中,用户表达的需要更多的水井,本质是需要更多的水。而更好的解决方案是搬到河边。

在历史上,用户需要更快的马,本质需求是快,所以汽车解决了这个需求。

我们看用户描述的需求,要理解他本质的诉求是什么,基于本质解决问题,才能避免一厢情愿。

下面举一个特别经典的例子,360刚开始崛起的时候,和做安全的聊天,那时候一些安全高手不是很看得起360,为什么呢,他们说,360技术不咋样,实话说,早期360确实并不是靠技术取胜的。 那我就问了一个问题,用户需要安全产品,其本质需求是什么,是安全么?

先不看答案,你们想一想,是不是用户为了安全而需要安全产品?

其实不是,用户需要安全产品,本质需求就一个词,要爽,要更爽的上网。为什么会不爽?玩着玩着游戏被盗号了能爽么?打开浏览器到处弹广告能爽么?电脑卡的要死能爽么? 然后你看360做了啥,很多技术高手觉得不屑的玩意,我把你各种插件清理了,让你浏览器加速,我搞开机加速小助手,高手说了,这玩意和安全有毛关系啊,这玩意让用户上网爽了啊。

windows的安全问题饱受诟病,后来出了一个版本,叫做windows vista,安全有了极大提升,然后市场惨遭滑铁卢,为啥呢,为了安全牺牲了用户的使用便捷性,用户操作起来各种不爽,怎么会开心。如果他们能理解用户本质诉求,就不会犯这样的错误。

所以,当用户说,快快,给我一个安全产品保护我,他只是需要一个让他安心上网的东西,而你给了一个18般保护结果让他没法上网的东西,他肯定怒了,卸载你没商量,这是很多产品人犯过的错误。

上文提到,关于跟随用户还是引领用户的问题,以及如何把握用户需求本质的话题。

我们继续这个话题,探讨一下在产品和运营过程中,如何利用数据和日志,去了解用户的真实需求。

第一条要说的,看日志,有人说,用什么看?用自己的眼睛看。

日志很多怎么处理?最简单的处理,找一个用户ip出来,grep一下,分分钟就能获得这个用户的完整访问和操作轨迹。

当然,前提是你真的记录了足够详细的日志。

在百度的时候,孙云丰曾经主持过一个分享会,讲产品的一个分享会,具体讲的东西不记得了,但是提到了一个案例记忆犹新,说当时百度的首席架构师,晚上没事干什么呢?上服务器看访问日志,看一个用户的搜索行为,为什么要看用户的搜索行为呢?通过搜索行为的跟踪来分析用户的搜索预期,和搜索引擎给出的结果,是否一致,如果存在差异,再通过其他方式来分析到底在哪里出现了差异,当时讲的例子很有意思,说用户输入了一个关键词,“苹果” 。 这时候,你无法知道用户真实目的是什么,因为苹果是个多指向词,是一种水果?是一个数码品牌?还是当时热播的一部电影?

用户没有产生有效的点击,而是搜索了第二个词, “苹果 范冰冰” ,好了,已经知道用户要找的是当时热播的电影《苹果》,但是用户目的是什么呢,看剧情介绍,看幕后花絮?还是看电影视频呢? 依然不知道,但已经知道用户在搜索苹果的时候,没有找到他想要的结果。

然后就看到用户搜索了第三个词,“苹果 范冰冰 露点视频” ,现在终于知道用户的目的了,然而当然,这种搜索目标是肯定没有结果的,当时正好因为有关部门的原因,《苹果》的所有视频都在网上被取缔了,然后这个用户就不断变换关键词,从百度网页搜索到视频搜索,然后再度变换多个关键词,最后,搜了一个关键词,雅虎。离开了。

我们设身处地想一下,用户为什么搜索雅虎,很容易想到用户当时的心理,对百度的搜索结果深深的失望,然后跑去雅虎继续搜索了。但是好玩的是,过了20分钟,这个用户又回来了,还在继续搜索这类关键词,那么,这代表什么呢? 雅虎他也没搜到对不对。 最后用户终于放弃,但是举这个例子,孙云丰说了一句话,我分享给各位,叫做理解用户的挣扎。

这个例子特别典型是因为他不可能得到他想要的结果,但是从这里我们看到的是,作为产品设计人员,作为运营人员,通过对用户日志行为的跟踪,是可以设身处地的理解用户的心情,理解用户的处境,从而理解自己产品和运营中,是不是有一些不合适,不妥当的地方。

很多公司都会说,我们有数据分析部门,我们天天出数据报告,我们工程师每天处理很多数据,但是回过头来说,这种看上去一点技术含量都没有的体力活,读日志,去揣度用户行为特征,其实价值异常巨大。而大部分公司,并没有人去做这样的事情,他们觉得自己有程序员,有数据库,这么low的事情干嘛要去做。但真正的用户操作习惯,用户使用中细节的诉求,往往隐藏在这里。

那么有人就会问,我那么多日志,我怎么知道看什么呢?

以前我讲过数据分析三板斧,对比、细分、溯源。

简单说就是通过数据对比和数据细分,对所有数据进行筛选,找到你认为需要关注的用户,然后把这些用户的行为特征拿出来,看一下。理解用户的诉求和挣扎。

举例说,你发一款游戏出去,然后看到统计数据里,玩家流失率有点高(通过同行对比得到的结论),然后去细分这些流失玩家,发现在15级出现一个较大流失,这时候就是溯源,也就是把这些15级流失的玩家,找出几十个完整的玩家的行为记录,拿来看,一条条的看,理解玩家在干嘛,比如说,过15级有个boss任务,玩家去打,没打过,充钱去打,还没打过,又试了三次,流失了。你回头研究一下,发现玩家在这里挺绝望的,卡了两三天难以寸进,说明这个boss难度太高了。

今天简单总结一下这里的思路:

基于一些常见的统计工具,或者自己开发的统计工具,去统计用户的行为特征,行为链路,然后和自己的预期设想对比,和历史数据对比,和同行数据对比,看看哪里和自己的预期不一致,寻找问题点,找到问题点后,通过这个问题点的边界条件,去筛选目标用户,然后人工去分析这些用户的行为记录,人工的目的是强代入感,真正把自己代入到用户的体验中,理解用户的不满,理解用户的挣扎,理解用户在使用中的困惑和障碍,然后优化产品,从而满足用户需求。 这是今天要说的一个重要方法。

很多人做到了天天看统计数据,看数据分析报告,但是没有认真去溯源,没有代入感,得到的结论往往是片面的,不求甚解的。

谈谈产品和运营丨什么才是用户的真需求

这个图好久没见了,第一次见还是十几年前,挺典型的,回忆一下。

我们专注高端建站,小程序开发、软件系统定制开发、BUG修复、物联网开发、各类API接口对接开发等。十余年开发经验,每一个项目承诺做到满意为止,多一次对比,一定让您多一份收获!

本文章出于推来客官网,转载请表明原文地址:https://www.tlkjt.com/web/12063.html

在线客服

扫码联系客服

3985758

回到顶部